文章:

何烨副会长在全国轻工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工作会议上的工作报告

发布时间:2017-07-18

尊敬的各位代表,同志们、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在安徽滁州隆重召开“全国轻工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工作会议”,其主要目的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总结“十二五”期间轻工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的发展成就,表彰先进;分析研究轻工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建设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凝聚各级政府、行业组织和社会各界的力量,加强对轻工行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的培育与建设,部署下一步工作,推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轻工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创新升级和转型发展,实现轻工业“由大到强”的战略转变。

    多年来,轻工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建设作为加快提升我国轻工业自主创新能力、品牌竞争力和优化产业结构的有效组织形式,为我国跻身于世界轻工业大国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十二五”期间,我国轻工业实现了历史性跨越,进入了“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提质增效的发展新阶段,正从世界轻工业大国向轻工业强国迈进。“十二五”期间轻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出口额年均增长分别达到了11.84%、15%和10.97%,均高于全国工业增速,其中利润增速尤为突出。2016年轻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4.7万亿元,利润总额1.6万亿元,出口额5513亿美元,轻工业以只占全国工业15%的总资产,实现了21.4%的主营业务收入、23.5%的利润和26.3%的出口,创造了83%的贸易顺差。今年1-5月份,轻工业经济运行继续保持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经济运行质量效益进一步提升。轻工行业规模以上企业11.33万个,工业增加值平稳增长,累计增速8.6%,高于全国工业1.9个百分点;累计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0.01万亿元,同比增长10.68%,其中:电池、家电、陶瓷、自行车、轻工机械行业主营业务增速居前,分别增长22.47%、15.88%、15.5%、15.42%、15%;企业实现利润6239.9亿元,同比增长10.66%;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6.23%,与去年同期持平;轻工行业出口快速回升,出口额2300.2亿美元,同比增长11.86%,高于全国出口总额增速3.66个百分点;进口额598.07亿美元,同比增长23.49%,高于全国进口总额增速3.99个百分点。轻工业为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品质消费需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一、轻工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取得的主要成就

    轻工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的建设,是我国轻工行业及地方政府在改革开放、发展特色经济中的创新举措,在轻工业发展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自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以下简称中轻联)于2001年授予浙江省温州市首个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中国鞋都”以来,轻工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发展迅速,截止2016年底,轻工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达470余个,其中中轻联与相关行业协会、地方政府共建258个,这些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家电、皮革、家具、文房四宝、日用品、制笔、五金、塑料等38个行业,分布于浙江、广东、山东、安徽、江苏等25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

轻工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成为轻工业转型升级发展的重要支撑

    轻工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是轻工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也是我国优势制造业基地、特色产业出口基地的典型代表。在商务部确定的179个“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中,涉及轻工行业的有63个;在工信部发布的335个“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中,涉及轻工行业的共有46个。至“十二五”末期,轻工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的产值占轻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0%,有的集群产品生产占到全国同类产品总量的50%以上。如眼镜、钟表、制笔、缝制机械等行业产业集群和特色区域产值分别占到行业总产值的90%、86%、73%、55%。眼镜行业的8个集群的工业生产总值、企业数、利税、出口均占全国的90%以上。缝制机械行业中的浙江诸暨电脑刺绣机产业基地,年产电脑刺绣机3万余台,占据了国内市场份额的80%、国际市场份额的70%。轻工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的快速集聚发展,成为轻工业在经济新常态下稳增长、调结构的重要支撑。

    (二)成为助推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众多轻工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根据当地独特自然和人文资源,历史传统和区位优势,在各级政府统筹规划协调下,一批极具鲜明地域特色和产业优势的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不断发展壮大,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和区域品牌的有力代言,促进和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和区位优势的提升,成为助推地方经济发展和转型的新动能,一些产业集群的产值已占当地经济比重的50%以上。如广东中山古镇“中国灯饰之都”,经过产业链配套协作的纵向拓展和关联产品的横向发展等“二次升级”,深入打造产业高度集聚和区域品牌知名度高、辐射范围广的产业集群,特色产业已形成以古镇为中心、覆盖周边三市11镇区、年销售超千亿的灯饰产业集群;产品出口13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年约有各地采购商320万人次造访古镇,成为了一个特色产业富聚、发展后劲强力、区域品牌响亮的创新型城镇。广东佛山顺德“中国家电之都”,集群内拥有规模以上家电生产企业及配件类企业3000余家,总产值达2870亿元,拥有包括“美的”、“海信科龙”、“万家乐”、“格兰仕”等享誉国内外的众多知名品牌,成为当地最具科技含量和创新动力的主导产业。又如广东深圳“中国钟表之都”,是全国最主要的钟表生产和配套基地。经过30多年的发展,深圳钟表业拥有完整的产业链,包括产品创意设计、钟表机芯研发与制造、零配件精密制造、产品标准化和质量检测服务、品牌营销推广、钟表收藏与拍卖、人才教育与培训等,已从传统产业向都市时尚创意产业转变。2015年,深圳钟表产值600亿元,出口35亿美元,均占全国的50%以上。“深圳钟表”已经成为深圳城市的一张名片,是深圳都市文化和时尚印记之一,也是国内外来深商旅客人的首选礼品之一。

    (三)成为科技创新和结构调整的先行者

    经过多年发展,轻工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逐步建立起了一批食品、日化、家电、皮革、塑料等面向集群的产学研用创新平台。目前轻工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内拥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近100个,国家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17个,建立了一批面向产业集群的产业创新联盟。经过产学研用的共同努力和协同创新,特别是在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龙头骨干企业的参与带动下,一大批关键技术得到了突破,如变频空调关键技术、24工位笔头机、圆珠笔墨水、宽幅高速文化纸机等一批科技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对推动行业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满足消费升级起到了重要作用。以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中国家电之都”为代表的一批智慧集群正在形成。区域内的美的集团等知名家电企业,大量采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产业向高端、智能、节能环保方向发展。集群内现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8家,各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32家,省级重点实验室6个,这些重大公共研发平台的搭建,为实现产业结构优化提升、引领了行业发展方向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广东顺德勒流街道“中国家居五金之都”基于对行业的深度了解和把握,通过成立技术联盟来突破国际知识产权壁垒,通过制定先进标准来占据行业竞争的制高点。其组织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制定的《家居用缓冲型暗铰链》、《家居用缓冲型抽屉导轨》两项团体标准,主要技术指标全面超越欧盟,是目前全球范围内最高的技术标准。

    同时,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在推动产业有序转移、优化产业布局结构方面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河南睢县把制鞋作为主导产业精心培育,以建设中原鞋都为目标,实施“东引西融”战略,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抓住东南沿海制鞋产业转移机遇,相继引进制鞋及鞋材企业69家,现已形成制鞋年产能7000万双,制鞋配套能力达到70%以上,从业人员4万余人,年产值接近100亿元规模,已成为中部地区最大的鞋业生产基地,形成了产业集聚、就业增加、人口转移、产城融合发展的新格局。安徽宿州建设现代制鞋产业城承接产业转移,截止到2016年底,鞋城已建成区面积6.8平方公里,签订正式入区整鞋项目22家,协议引资300亿元,其中,投资5亿元以上项目20家,2016年鞋城实现鞋业总产值43.4亿元,占区域内工业总产值比重为97%,占宿州市工业总产值9.8%。

    (四)成为推动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途径

    塑料、皮革、电池、食品、日化等行业,加快了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工业园区建设,通过统一规划、集中治污,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和节能减排,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如浙江省丽水市、福建省福鼎市合成革产业园发展水性、无溶剂、超纤及湿法透气PU革。丽水市加快推进合成革DMF废水集中精馏回收项目落地,优化精馏回收工艺,从源头上控制废水氨氮产生量,通过末端治理设施优化,实现有机废气全面达标排放; “中国皮草名城”浙江省桐城市崇福镇,着力推进生态产业园和皮草品牌园建设,加大对投资环保设备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采用先进节水设备和工艺,提高污水处理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问题,引导产业向高效、环保、节能方向发展,成为毛皮加工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示范区。浙江长兴“中国电池产业之都”,以全国开展重金属污染防治专项行动为契机,以“凤凰涅槃”之志开展了以“关停淘汰一批、搬迁入园一批、原地提升一批”为总体思路的革命性专项整治,通过兼并重组使企业数从50多家减少到16家,并全部集中到新能源高新园区,淘汰落后生产线120条,铅排放量消减了16.7%,促进了电池行业转型升级和健康有序发展。

    (五)成为建设特色小(城)镇的重要载体

    特色小(城)镇建设是国家推动城镇化、产城联动的重要举措。特色小(城)镇的核心是产业,以产立镇,以产带镇,以产兴镇,实现产镇统筹协调发展,促进从小镇资源到小镇产业,从小镇产业到小镇经济,从小镇经济到小镇发展。众多轻工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为特色小镇的建设和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动力和支撑。在国家公布的首批127个“中国特色小镇”名单中,涉及轻工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13个。浙江省桐庐县分水镇“中国圆珠笔制造基地”是首批列入“中国特色小镇”的代表。制笔作为分水镇的支柱产业,已经形成包括原料供应、模具加工、配件制造、整笔生产、销售物流、电子商务等完整的产业链,在世界生产格局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分水制笔产业已实现“世界人均一支笔”的目标,并继续向首“世界人均一支好笔”的目标迈进。通过对特色产业集群多年来的培育和建设,分水已成为特色鲜明、产业发展、绿色生态、美丽宜居的特色小镇,有力推动了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

    综上所述,“十二五”期间,轻工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在推动行业发展、服务地方经济、引领技术创新、优化产业结构、助推节能减排等方面发展了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是轻工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为轻工业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此,我代表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向轻工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全体干部职工表示崇高的敬意,同时向关心支持轻工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发展的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各级政府领导、行业组织和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轻工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在看到轻工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在促进轻工行业发展、推动地方经济腾飞的同时,也应注意到产业集群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规划的科学性和政策的连续性有待加强

    经济新常态特征下,部分轻工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面临着定位不清、转型任务艰巨等发展瓶颈,迫切需要制定更具前瞻性和科学性的产业规划。同时,部分产业集群的规划与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融合度欠缺。经济发达的特色区域受区域经济结构升级和城市发展扩容影响,产业发展空间受到限制,产业开始转移。而一些承接转移地区,由于招商初期产业规划不够科学,往往以土地等资源作为招商亮点吸引企业入驻,造成土地利用率不高,对后续发展形成空间制约,同时由于前期承诺的各类优惠条件过大,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地方经济发展。有的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随着政府换届,支持产业发展的政策不能有效实施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需要支持产业发展的政策更具科学性和可持续性,保持产业发展环境相对稳定。

    (二)公共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轻工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大多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企业规模小、数量多、集聚程度高但缺乏龙头企业;大量中小企业经济实力不强、管理模式较为落后、工艺装备水平不高、产品同质化现象比较突出,集群整体创新水平不高,产品自主研发能力较弱;部分产业集群信息化水平低,品牌建设不够,技术、信息、标准、培训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滞后。产学研用结合的产业联盟、第三方检测机构、电商平台等有利于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公共服务组织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需要集群内、集群间,甚至跨行业通过重新整合来实现更广阔的发展。

    (三)发展水平不均衡

    目前轻工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还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等发达地区,仅浙江、广东、山东三地的产业集群比重就高达56%,中西部地区产业集群发展不足,西部地区比重仅占4.3%。而且集群与集群之间差异较大,发展也不平衡。一些地区对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缺乏应有的品牌战略、营销战略和成长战略;一些产业集群没有抓住产业调整升级的机会,导致产业发展滑坡,发展前景堪忧。

    (四)集群园区化建设有待提高

    由于集群形成的历史原因,大部分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处于相对分散的状态,还有较大数量的小规模、传统型企业没有进入园区发展,特别是在污染需要集中治理的产业,不能适应日益增强的环境保护要求和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需要。应进一步加强集群的园区化建设,提高产业集中度和综合治理水平。

    如何在新形势下破解发展瓶颈,推动轻工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创新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当前,我国轻工业新常态特征更加明显,新旧动能接续转换,转型升级任重道远。市场环境偏紧,企业经营成本走高,盈利能力偏弱。国际上,政治经济环境日益错综复杂,世界经济增长持续低迷,“逆全球化”思潮兴起,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主要经济体政策走向变数加大,不确定因素增加,出口难度加大。“十三五”时期,我们要按照党和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围绕《轻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的战略目标,在轻工行业大力实施《中国制造 2025》和《关于开展消费品工业“三品”专项行动营造良好市场环境的若干意见》,将“一带一路”、“京津冀一体化”、“长江经济带”等战略规划与轻工业发展紧密结合,大力推进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快结构调整,瞄准产业高端化目标,不断提高产品档次和产品质量,推动轻工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创新发展,实现转型升级。

    三、提升轻工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建设服务工作的主要任务

    中国轻工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是轻工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也是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加强行业管理、推动行业发展、提升服务能力的重要工作抓手。为此,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及各行业协(学)会、中心将发挥熟悉行业、贴近企业、集聚行业专家队伍的优势,利用所拥有的轻工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公共服务平台等资源,根据全国轻工行业发展的总体情况、布局和产业政策,会同地方政府和各级行业组织,对轻工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发展进行辅导、培育、共建和服务,以提升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的现代化水平。

    (一)加强创新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发挥企业集聚优势,通过建立协调机制,在产业集群内形成企业自主开发和产业集群共同开发的协同创新体系。进一步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建立健全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创新体系,加强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加快集群研发中心的建立和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创新成果产业化。发挥管理创新的示范和引领作用,提高中小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积极开展咨询诊断、专业培训,不断提高中小企业及其经营管理人员的素质。引导中小企业加强基础管理,强化营销和风险管理。推动中小企业完善治理结构,积极引进优秀管理人才,创新人才激励和约束机制,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加快轻工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更好地提供研发设计、知识产权保护、检测认证、信息咨询、培训、展销、物流等公共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降低服务成本。中轻联将集中行业科技、信息、标准、检测、人才培养等优势资源,选择重点轻工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建设轻工业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工业设计中心等公共服务示范平台,为产业集群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二)推进两化融合,建设智慧集群

    大力推动工业化、信息化深度融合,广泛开展“互联网+产业集群”行动,建设轻工业智慧集群,是新形势下落实“中国制造2025”行动方案、促进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将以中国轻工业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轻工业产业创新公共服务平台、轻工业经济运行及预测预警平台为支撑,为产业集群形象宣传、招商引资、智能决策、科技创新、电商运营等提供信息服务;要通过发挥中国轻工业两化融合产业联盟的作用,借鉴、推广工信部两化融合贯标、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等先进经验,以互联网为媒介,通过大数据、云计算帮助企业实现精细化定制、智能化制造及产品可溯源,实现“智能管理、智能决策、智能制造、智能追溯”,提高产业集群整体竞争力。  

通过信息化建设,强化产业集群的功能化服务。要促进传统的生产中心向智能制造中心转变;促进传统研发中心向创新中心转变;促进传统标准检测中心向智能追溯中心转变;促进物流中心向物联网络中心转变;促进信息中心向智能管理决策中心转变,进而全面提升产业集群对企业的服务功能,实现传统产业集群向智慧集群的跃升。

    (三)加强集群式走出去和国际产能合作园区建设

    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为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和发展空间。轻工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应立足于区域经济和国际产能合作的融合,立足于全球产业链价值优化,充分利用好“走出去”的各项政策,全面对接沿线国家、地区建设和发展需求,引导优势产能走出去,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今年4月18日,中轻联经国家发改委批复,成立了“中国轻工国际产能合作联盟”。 “联盟”将本着推动轻工企业抱团出海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带动我国轻工行业产能、装备、技术的输出为宗旨,积极为轻工行业“走出去”提供政策、法律、金融、信息等全方位服务。下一步“联盟”将积极推进部分产业链完整、产品质量优越的轻工特色区域与产业集群与境外经贸合作区开展积极对接,通过共同建设轻工园、园区集体入驻及项目投资等多种合作模式,实现轻工产业集群抱团出海。联盟还将积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沟通和合作机制,在政策对接、项目对接、资金对接、海外园区对接、东道国政府对接和第三方服务对接等六个方面为轻工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做好服务工作。

    (四)继续推动轻工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园区化发展

有条件的地区要规划新型产业园区建设,通过技术改造、产业升级、集中治污等措施将现有生产企业逐步迁入产业园区或实施园区化管理,以适应产业集群发展升级的需要。对塑料、皮革、电池、生物发酵、酿酒、食品、日化等行业,尤其要加快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工业园区建设,统一规划,集中治污。对于涉及农、副产品加工的行业,鼓励和支持企业围绕当地丰富的农业资源,加快特色农产品产业化经营,依托行业骨干企业,建立科技含量高、辐射带动强的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改变农副产品加工“小而散”状况,为加强食品安全和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题创造条件,带动农民致富。各级地方政府要在园区产业规划、土地、财政、金融、促进中小企业创新等方面给予相关政策支持,不断提高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的竞争力。

    (五)继续助推小(城)镇特色产业提升发展

    2016年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加快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产业是小城镇发展的生命力,特色是产业发展的竞争力”。轻工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要根据区域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挖掘本地最有基础、最具潜力、最能成长的特色产业,做精做强主导特色产业,打造具有独特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特征的产业生态。中轻联是我国最早开始培育特色产业集群的行业组织,在推动政府、行业、企业最大限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企业家创造力,发展特色产业,建设特色小(城)镇中发挥了主力军作用。我们将积极配合、主动联系有关部委,推荐我们的优秀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助其建设成为现代制造、商贸物流、休闲旅游、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等“中国特色小镇”。

    (六)加强对轻工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的管理和服务

    为进一步加强轻工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管理,中轻联重新修订了《中国轻工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共建管理办法》,重申了复评要求,增加了在线申请和“中国轻工业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上线的内容,对到期未复评超过两年的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将不予认定,并以发文公告形式取消。希望通过有效的管理,建立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工作的沟通、交流、合作、提升和淘汰机制,提升共建质量和水平。

    与此同时,中轻联建立了深化服务的工作机制,成立了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深化服务领导小组,负责深化服务工作的统一领导和资源整合;建立了中轻联“青年干部对接共建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机制”,通过有针对性地开展调研,挖掘出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的服务需求;综合业务部作为这项工作的职能部门,负责协调其他相关部门组织落实具体工作,在产业发展规划、科技创新、市场推广、节能环保、标准制定、质量提升、品牌培育、两化融合、人才培养、国际产能合作、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与地方政府和产业集群开展对接,提供全方位的个性化、定制化服务。

    各位代表,同志们: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是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大政方针。轻工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是两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的一个重要载体,发展空间巨大,作用更加重要。让我们抓住机遇,齐心协力,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为充分发挥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建设对轻工业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的作用,为实现我国由轻工大国向强国的转变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的胜利召开。

(转自江苏省中小企业网)